截至2021年,全区酿酒葡萄种植面积52.5万亩,是全国集中连片规模最大的酒庄酒产区,占全国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近1/3。现有酒庄(企业)实体228家,占全国葡萄酒生产加工企业总数的23%。年产葡萄酒1.3亿瓶,占国产葡萄酒酿造总量的37.3%,综合产值达到300亿元。葡萄酒产业已成为宁夏扩大开放、调整结构、转型发展、促农增收的重要产业。
一是坚持国际化视野、高端化定位,开启产业发展新征程。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两个“国字号”平台落户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列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贺兰山东麓产区荣膺国际侍酒师协会(ISG)授予的“世界十大最具潜力葡萄酒旅游产区”、全球葡萄酒旅游组织(GWTO)授予的“全球葡萄酒旅游目的地”称号,为宁夏对话世界、世界认识宁夏提供了新平台。
二是坚持区域化布局、集约化提升,绘就产业发展新蓝图。葡萄酒产业初步形成了以贺兰金山、西夏镇北堡、农垦玉泉营、青铜峡鸽子山、红寺堡肖家窑为主的5大酒庄集群。印发实施了《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明确构建“一体、两翼、一心、一园区、八个产业镇”空间布局,构筑“32521”产业布局,绘就产业发展新蓝图。
三是坚持产业化推进、融合化发展,增强产业发展新动能。突出富民导向,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在闽宁镇等地组建农民合作社,参与产业社会化服务,葡萄酒产业每年为生态移民及产区周边农户提供季节性和固定用工岗位13万个,酒庄(企业)年支付工资约10亿元,当地农民收入中1/3来自葡萄酒产业,有力带动农民增收致富。酿酒葡萄种植使35万亩山荒地变成绿色长廊,酒庄绿化及防护林建设大幅度提高产区植被覆盖率,葡萄园“深沟浅种”种植模式有效提升了水土保持能力,美丽的葡萄园和风格迥异的酒庄成为贺兰山东麓靓丽的风景线和生态屏障。产区1/3以上的酒庄具备餐饮、住宿和参观品鉴等旅游接待功能,获得2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酒庄有12家,年接待游客超过120万人次,酒庄旅游成为宁夏全域旅游的重要元素。
四是坚持市场化机制、品牌化营销,提升产业发展新活力。先后成功举办了九届贺兰山东麓国际葡萄酒博览会和首届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七届葡萄春耕展藤活动。“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入选第四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被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评定品牌价值281.44亿元,位列全国100个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榜第9位,产区葡萄酒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五是坚持数字化管理、智能化重塑,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建设应用酒庄追溯和综合监管平台,对葡萄种植、葡萄酒生产、葡萄酒流通等进行可视化监管、矩阵化追溯、智能化预警,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指导酒庄(企业)科学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