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文化根脉 守住民族之魂——宁夏文物工作综述-新华网

留住文化根脉 守住民族之魂——宁夏文物工作综述

2023-11-14 10:03:35
来源:宁夏日报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

  在宁夏,一批考古研究成果引人注目,一批珍贵文物得到妥善保护,博物馆展览展示推陈出新,文物活化利用不断推进,文物安全形势持续向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凝聚精神力量。

  文物保护:守住中华文化传承的根

  时光回溯至2017年10月,国际灌排委员会第68届执行理事会上宣布:宁夏引黄古灌区入选2017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宁夏地处北方草原与黄土高原、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汇过渡地带。多样的自然环境,激荡的历史变迁,丰富的文化因素,在宁夏交融汇聚,留下了3800余处辉煌灿烂的文化遗存。宁夏文物保护中心主任、研究员马建军说,这些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辉煌的过去,也彰显着中华文明深厚的历史底蕴。文化遗产保护,功在当下、利在千秋,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就守住了中华文化传承的根。

  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把文物保护工作放在重要位置,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文物局)坚持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相结合,顶层设计不断完备,文物家底更加清晰,文保工程有效推进,描绘出一幅幅宁夏文物保护事业的绚丽画卷。

  宁夏先后公布了8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批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和2批革命文物名录,依法划定公布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两线”范围,并将其纳入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一张图”管理。开展了长征遗迹、革命文物、石窟寺、岩画以及黄河流域文化遗产等专项调查和黄河文化、长城文化、丝路文化等专题研究。持续加强出土文物保护,相继组织开展同心倒墩子、王大户青铜器修复保护项目,固原南塬M1401墓葬出土壁画和固原城西墓地出土金属质文物等文物修复项目。

  保护万年的历史与文明,赓续千年的风雅与典章,让文物保护成果为民所享,在博物馆建设上,宁夏同样不遗余力。宁夏现有各类博物馆75家,形成了门类齐全、风格多样、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博物馆体系,全区文物系统馆藏文物达到27万余件,这些博物馆每年免费接待中小学生120万人次、接待参观者300多万人次。

  “十三五”以来,宁夏已累计投入资金8亿多元,组织实施重点文物保护项目100余项,完成近2000件珍贵文物数字化采集、归类和建档工作,组织实施了12个博物馆预防性保护项目和可移动文物修复项目,构建宁夏文物保护事业的崭新格局。

  文物考古:探明宁夏历史发展脉络,阐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1923年,水洞沟旧石器时代遗址被发现,开启了宁夏现代考古的新纪元。100年来,宁夏考古人历经数次科学系统考古发掘与研究,建立了宁夏地域历史发展的考古学时空框架,丰富了宁夏的历史文化内涵。

  先进的技术、新锐的力量、研究最古老的岁月、展现最悠远的文明……今天,宁夏考古已走过百年,宁夏考古在中华乃至世界文明史上有哪些重要贡献和成就?

  器物承载文明,文明通过考古挖掘重焕生机。百年来,在宁夏文物考古工作者的励精图治下,一件件文物得以重见天日,一处处遗迹得以延续生命。宁夏考古工作者积极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项目,相继开展了灵武水洞沟、青铜峡鸽子山旧石器时代遗址、隆德沙塘北塬、周家嘴头新石器时代遗址、彭阳姚河塬商周遗址、盐池张家场汉代城址、贺兰苏峪口西夏瓷窑址、固原开城安西王府元代遗址等考古发掘项目。开展了彭阳红河流域、六盘山东麓、罗山区域系统考古调查和石窟寺专项考古调查研究项目。

  距今4万年的灵武水洞沟遗址,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距今1万多年的青铜峡鸽子山遗址,揭示了人们通过对植物类食物加工驯化从而萌生了原始农业。商周时期的彭阳姚河塬遗址,证明商周时期宁夏南部已经纳入中原王朝的管理。秦汉时期的固原古城遗址、盐池张家场城址、引黄古灌区,跨越六朝的长城遗址,隋唐时期的丝路遗址,宋元时期的开城遗址、西夏陵遗址等,这些重要考古发现实证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中的宁夏地方发展史,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丰厚的滋养。

  今年2月,在北京举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上,贺兰山苏峪口瓷窑址从全国43项考古发掘参评项目中脱颖而出,作为全国6项重要考古成果之一,被评为2022年度“中国考古新发现”。截至目前,共有2个项目入选“中国考古新发现”,2个项目同时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2个项目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考古挖掘,就是要在传承已知的同时,深入探索未知、揭示本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讲好中华文化的故事,探索中国文明发展演变的规律,是宁夏考古人孜孜不倦的目标。”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朱存世说。

  文物活化: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用音乐做语言,以黄河为脉络,穿梭千年历史,奏响华彩乐章。”在宁夏博物馆与央视“国家宝藏”栏目合作推出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国宝音乐会中,宁夏国宝级文物“石刻胡旋舞墓门”惊艳亮相。两位舞蹈演员通过双人舞艺术形式呈现《心应胡旋》,映照“国宝音乐会”的主题,通过全新的创作编排和国宝守护人的精彩演绎,“石刻胡旋舞墓门”仿佛穿越千年岁月,生动诠释了1300年前丝绸之路最炫的胡旋舞姿。

  在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纪念日前夕的一次展览,让宁夏博物馆副研究员李鹏感触颇深。作为澳门博物馆引进的展览项目,“丝路古忆——西夏文物特展”共吸引了澳门市民及世界各地游客14万人次参观。“此次展览是宁夏与澳门两地文博机构的首次文化交流,我们就是要在交流活动中坚定文化自信,让文物‘活’起来,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李鹏说。

  “我们早就在网上关注过这款雪糕,现在终于品尝到了。”来宁夏旅游的广东游客潘小青感受到,文创产品让一向神秘的博物馆和游客更亲近了。宁夏博物馆以馆藏文物“琉璃鸱吻”为元素,推出芒果、抹茶、蜜桃3种口味的文创雪糕,文物“跨界”成美食,契合了年轻消费群体需求,成为博物馆里的流量担当。

  宁夏依托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宁夏段)建设,配套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推进文物资源合理有效利用。依托革命文物和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考古现场等文博资源,推出“博物馆之夜”“考古开放日”“红色线路游”“文物研学游”等文物旅游融合项目和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充分展示宁夏文物的独特魅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真正“活”起来,以真实可感的模样融入民众生活。(记者 王刚)

【纠错】 责任编辑:姜雪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