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批准,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接纳为“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CBRN)”成员。
哈巴湖保护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东部,与陕西、甘肃、内蒙古三省交接,总面积8.4万公顷。保护区地理位置独特,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生物区系成分复杂,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数量众多,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天然种质基因库和自然科学研究基地。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为荒漠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
近年来,保护区坚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秉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创造性开展生态保护工作。
加强生态修复,持续增绿添绿。多年来,保护区以筑牢宁夏东部生态屏障为目标,抢抓“三北”防护林、“天保”等工程机遇,完成封沙育林、森林抚育、退化林分改造等工程,经过多年的保护治理,保护区林分结构趋于合理,森林覆盖率得到提高,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
强化科普宣传,提升保护意识。常态化开展走乡村、进社区、进农户、进校园、进景区“五进”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开展入户讲解保护区政策,短信、公众号等推送各种防火及科普小常识,重点区域及路口设置语音播报器,发放宣传品等形式,提高社区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
创新共管机制,缓解矛盾冲突。全面推行局、站、点、员“四级资源管护”模式,县、乡、村、组四级协调管理模式,聘用社区共管巡护员共同参与保护区生态保护建设中,既解决了社区群众就业问题,又极大提高了社区群众参与资源保护的积极性,缓解保护区和社区的矛盾冲突。
完善补偿机制,实现利益共享。全面开展森林生态效益、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等惠民项目建设,社区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明显增强,资源共管、利益共享的目标逐步得以实现。
强化科技支撑,增强能力建设。保护区依托“天空地一体化”技术,构建智慧保护区监测网络,实现全域动态监管。已建成防火云平台34座,主要包括红外相机、环境传感器、监控摄像头、物候相机四大类监测设备,这些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灾害预警、资源管护及科研监测的效率和精度。另外,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力度,开展课题研究和科研监测等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此次加入该网络后,保护区将以此为契机,加强与国内其他保护区的交流合作,提升保护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科研监测、科普宣教、社区共管等方面的水平,强化林草资源保护,严守保护区生态红线,将保护区建设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