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文旅“五一”假期创新实践启示
“五一”假期,塞上大地人潮涌动,文旅消费活力奔涌。
游客走出家门,或来一场有关历史和文化的深度游,或沉浸到博物馆“打卡”千年文明……需求精准触达、供给侧多维创新、全域场景焕新,这个“五一”,宁夏文旅以“全域旅游”创新供给回应美好生活需求,在客“心”与我“新”的双向奔赴中,探路深融、接受检阅。
“五一”假期,春夏交替时节,塞上江南在流动和忙碌中按下“盛开”键。
从风景到场景,产品多点开花、消费热辣滚烫
5月3日9时许,在吴忠高铁生态公园南侧,第二届“从利通出发”宁夏越野文化旅游活动排位赛激情开赛。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观众的欢呼声此起彼伏,现场气氛瞬间被点燃。来自新疆塔城地区乌苏市的参赛车手陈蛟龙对此次赛事赞不绝口,“这个季节,宁夏‘黄河金岸’沿途花盛草绿,处处美景,创新推出的文旅产品亮点十足。”
宁夏不断挖掘开发黄河沿线的旅游资源,将沿线的沙坡头、沙湖、黄河大峡谷、黄沙古渡等旅游景区“串珠成链”,打造宁夏黄河旅游带,并与宁夏境内的福银、京藏高速公路衔接形成宁夏自驾旅游闭合环线,吸引了八方游客,成为宁夏旅游发展的一条主线。
乡村游实力“出圈”,自驾游人气高涨……小长假期间,持续推进的文旅“焕新”工程,赋予宁夏文旅发展新的活力与更多可能。传统文化与现代风尚融合,短途深度游叠加中长途“快闪”游,带动文博、住宿、餐饮等消费一路走高。
镇北堡西部影城通过设置“西游元宇宙”九大主题任务、与NPC互动等玩法,带领游客“梦回大话西游”,假期前3天,景区接待游客超过7万人次,旅游营业收入超450万元。贺兰山下全新开园的漫葡小镇推出2.0版“看见贺兰”沉浸式主题演艺,吸引游客4万余人次,旅游营业收入达647万余元。
“五一”假期期间,历时半年升级改造的银川标志性景点览山公园正式向游客开放。以“焕新览山·落日之约”为主题的系列文化、音乐、无人机灯光秀活动,点燃游客激情,再现“万人齐聚 览山观‘海’”的震撼场景。山顶平台还设置了花朵市集、后备厢市集,还有剪纸、刺绣、糖画等非遗代表性项目展示,让游客流连其中、目不暇接。“五一”假期前两日,览山公园接纳游客16.3万人次。
一系列文旅活动,不仅为广大市民和游客带来充满活力与激情的文化盛宴,还带动宁夏旅游从风景到场景的深度转化,补齐了“白天看景,晚上走人”的休闲旅游短板,进一步激发文旅消费新活力。
“这里的夜晚太有感觉了,夜间消费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不仅丰富了当地旅游业态,也激发了消费活力。”来自西安的游客刘娜举着手机,不停记录篝火与星光交相辉映的美景。在吴忠市利通区,夜经济正绽放出璀璨光芒,让传统与现代在夜色中交织出迷人的光彩。万达文旅小镇的星空剧场内,灯光秀在地面投射出黄河九曲的纹路。不远处,各个乡镇的展位组成“田园会客厅”,让城市客群重新定义“乡土价值”。“过去到了晚上,看完电视剧基本上就休息了,现在热闹得很,半夜还有游客陆续要来吃杂粮煎饼,生意也还行。”利通区古城镇朝阳村村民王翠云笑着说。
“Z时代”客流稳定增长,年轻化消费趋势明显
“五一”假期,宁夏文旅市场热度持续攀升。携程数据显示,宁夏入境游增长显著。其中,宁夏酒店订单量同比增长17%,机票订单量同比增长34%,入境游订单量同比增长53%。宁夏的主要客源地为北京、上海、成都、西安、杭州,而当地居民的出行热门目的地为西安、北京、成都、太原、重庆,当地热门景区为沙坡头、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沙湖生态旅游区、青铜峡黄河大峡谷、须弥山石窟、六盘山森林公园、西夏陵考古遗址公园、西夏风情园、银川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漫葡·看见贺兰演艺小镇。
5月1日,沙湖旅游景区以“纵享日夜·就来沙湖”为主题,正式拉开2025年炫彩“五一”国漫灯彩节帷幕。景区通过“自然生态+国潮文化+科技赋能”的创新融合,打造全时段、沉浸式文旅体验新标杆。活动首日便迎来开门红,入园游客量达1.7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1%,夜游量达到1.2万人次。
当天凌晨,一名游客举着国旗爬向滚钟口景区的石头山,众人用电筒为他照亮上山路。现场游客称:“当国旗在山顶飘扬的那一刻,所有的人都在欢呼!”这是银川文旅集团滚钟口景区“霓裳贺兰山·星河千灯宴”日出之约活动的一幕。
今年17岁的马瑞泽,是贺兰县第二中学的一名高中学生,“五一”当天凌晨4时,他和同学们结伴来到滚钟口景区体验日出之约活动,“这是我第一次看日出,当看到五星红旗在山顶迎风飘扬的那一刻,我和同学们无比自豪。”
滚钟口景区有关负责人宿祎告诉记者,“霓裳贺兰山·星河千灯宴”日出之约活动当天,累计800余人参加活动,其中90%以上都是年轻人,而在整个小长假期间,来景区的游客近70%都是年轻人,消费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5月4日,2025第三届鸣翠湖大地艺术季迎来客流高峰。尽管遭遇阴雨天气,但融合湿地生态、AI科技与巨型稻草艺术的沉浸式展区仍吸引大量游客,其中青年游客占比达60%,形成独特的文化消费现象。“展区这些作品以‘湿地基因’为创作底色,用年轻化语言诠释传统文化。”景区负责人李佳告诉记者,此次活动让游客以轻松方式融入旅行互动,接待游客超8万人次,成为宁夏“五一”假期最热门的文旅IP之一。
以“心”换“新”,让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如何在假日期间保障出行安全、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是全国各热门旅游目的地面临的共同考验,宁夏也不例外。
提升便民惠民服务力度,是释放假日经济活力的保障要素之一。“五一”假期,宁夏对宾馆、餐饮、住宿、出租车、景点、车站、机场等窗口单位,全面实施文明服务提升专项行动。
银川市加大文化旅游领域执法和维权力度,实行游客投诉先行赔付,并推行柔性执法“首违不罚”等举措,为广大游客提供更为宽松安全的旅游环境。同时,对重点景区优化停车场动线、增设临时分流卡点、加密景区公交班次,并在市属国有停车场推行“先离场后付费”和法定节假日免费开放等举措,方便游客“畅行优停”。
吴忠市推出系列暖心举措打造优质旅游体验。市场监管、文旅、城管等多部门联动发力,开放机关事业单位500个免费停车位、开通5条免费公交专线、实行交通柔性执法等创新服务。累计检查餐饮经营单位3200余家(次),依托“企信通”平台实施后厨云端检查,“智慧食安”模块实时监测从业人员健康证状态,全力保障游客“舌尖上的安全”和出行便利。
“五一”假期,沙湖旅游景区连续遭遇两场极端大风天气挑战。在应急处置中,景区通过快速响应、科学调度与持续改进,交出了一份守护游客安全与体验的高分答卷。
5月2日10时40分,沙湖景区突遭西北方向9级大风裹挟沙尘袭击。此时,景区内已有8000余名游客入园,售票厅外仍有2000余人排队。沙湖景区紧急启动应急预案,依据航运安全标准停运所有水上及娱乐项目,连通天鹅岛至沙漠应急栈道,引导沙漠区域游客就近室内避风,调配数量众多的电瓶车优先转运老人、儿童、残障等重点人群,专人全程护送撤离,提供热水、姜汤、保暖衣物等物资。并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临时闭园通知,同步启动退票机制,承诺“无条件退票”,1小时内完成全部退票需求,为全区文旅行业树立了标杆。
启思
伴随着全民消费升级、市场细分、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文旅发展已进入全新的时代。新玩法层出不穷、新产品应接不暇、新趋势暴风来袭,文化旅游到底该如何突破?文旅产品如何创新才能让人愿意来、专程来、重复来?
盘点“五一”假期宁夏文旅消费市场,我们不难发现,随着AR/VR、全息投影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宁夏文旅行业逐步进入了“万物皆可沉浸式”的新阶段,为文旅发展提供了新动能。作为文旅产业的新风口,各大景区、度假区、商圈的沉浸式体验项目也让消费体验有了质的飞跃。
如何把黄金周变黄金月,在“日积月累”中突破成长?
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的浪潮中,宁夏文旅市场在熟悉的“复制粘贴”中面临诸多挑战:千篇一律的仿古建筑、千篇一律的义乌小商品街,还有千篇一律的“不夜城”项目……相关专家认为,同质化严重是影响地方文旅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到处都是相似的小吃街、千篇一律的沉浸式演出,容易让游客产生审美疲劳,难以形成持久的吸引力。一些文旅项目仅停留在文化符号的堆砌(如仿古建筑、唐代元素),缺乏对本地文化深层内涵的挖掘,过度依赖短期流量(如网红打卡点),忽视内容迭代与形式创新,难以维持长期吸引力。文化资源未与商业运营深度融合,导致体验单一化。
有关专家建议:宁夏应通过“一盘棋”战略整合资源,以差异化特色项目为核心,结合数字化运营和政策优化,提升文旅产业竞争力。深化文化独特性,挖掘本地历史、民俗、非遗等资源,避免泛化“唐文化”标签。注重故事化表达,将文化元素转化为可体验的叙事(如沉浸式戏剧、在地艺术节)。推动差异化发展,鼓励地方文旅项目提交“文化独特性方案”,作为审批和资金支持的前提。地方文旅产业需从“流量依赖”转向“内容驱动”,通过深度文化挖掘、持续创新和差异化运营,将文化资源转化为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唯有如此,才能破解同质化困局,实现长期价值。(记者 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