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彩礼证书”赢得赞誉,“大棚里的文明实践”播撒新风,“产业托底”夯实幸福根基……从后进村到乡风文明“明星村”,吴忠市利通区金积镇大庙桥村正沿着“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产业托底”的移风易俗新路径,阔步向前。
近年来,大庙桥村党支部将移风易俗作为加强基层治理的关键一环,通过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广纳民意,制定出群众认可的村规民约,明确“彩礼限高、婚事简办、宴席从俭”;创新推出《抵制高额彩礼‘’十有礼遇’》,对婚事新办家庭在农资地租、创业就业等十个方面给予实实在在的激励。同时,由村干部、党员、新乡贤组成的红白理事会,用刚性《红白理事会章程》管住婚丧事宜的流程、礼金和酒席规模,让“群众事群众管”落到实处。
规矩立起来,党员冲在前。在“三会一课”、党员轮训中,大庙桥村党支部将移风易俗作为重要内容,着力引导党员争当新风“领头雁”。党员干部带头签订承诺书,严格执行婚丧喜庆报备制度,并深入农家院落宣传政策,动态完善着村里的“文明公约”。
“我种大棚18年,是党的好政策和村里带着干,日子才红火起来。女儿大学毕业,女婿是当兵的,也是本乡人。我是党员,又是村干部,不要彩礼,既减轻孩子负担,也是给乡亲们带个好头!”民兵营长贾文斌去年嫁女儿时就做出了表率。
今年以来,大庙桥村有6对新人结婚,其中两对零彩礼、两对低彩礼。昔日讲排场、比彩礼的风气悄然转变,“轻彩礼、重感情”的婚嫁新风尚蔚然成风,成为村民自觉践行的行为准则和乡村治理的“文明标尺”。
产业兴旺是乡风文明的坚实根基。大庙桥村的蔬菜种植示范基地的580座大棚既是“钱袋子”,更是“文明课堂”。这里创新打造的“大棚里的文明实践点”,集党员先锋岗、技术服务站、纠纷调解角于一体;推行的“统一育苗种植、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物流销售”模式,不仅提升了效益,更将互助协作的文明理念深植沃土;“科技进棚”“技能比武”活动培育了347名“土专家”“田秀才”,还优先吸纳低彩礼、零彩礼家庭就业。
“在家门口的大棚干活,一月能挣几千块,还能顾家,谁还去比彩礼高低?”正在采摘西红柿的村民陈薇薇说。产业的蓬勃发展让村民鼓足了腰包,挺直了腰杆。村里顺势发展民宿和农家乐,“讲排场不如讲文明、面子账不如里子甜”成为新共识。
文明新风的滋养,离不开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浸润。近年来,大庙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百姓大舞台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村民自发组建的“百姓自乐班”,用方言快板、小品、歌舞,把党的创新理论、移风易俗新风尚唱进百姓心坎里。今年组织的32场《移风易俗伴我行》等原创节目巡演,场场受欢迎。
今天的大庙桥村,有一支特殊的“新红娘”志愿服务队,从20人壮大到百余人,她们不仅是牵线搭桥的“月老”,更是新风尚的传播者、矛盾纠纷的调解员、环境整治的参与者。“现在说媒,我们首先宣传村规民约和‘十有礼遇’,引导年轻人重人品、轻彩礼。”“新红娘”丁文燕介绍说。
包括“新红娘”志愿服务队在内党员先锋队、“金声田韵”宣讲团等7支志愿服务队,深入群众,不断用生动故事宣讲新风,“家和万事兴”家风家训分享会,努力让好家风带动好民风。
大庙桥村的探索还带动了更广区域的新风。以该村为中心,近年金积镇整合周边15个村的资源,建成三大产业基地,打响“金积堡”果蔬品牌。2024年,金积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万元,同比增长10%;村集体经济收入465万元,增长15%。产业的蓬勃发展,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了最坚实的物质支撑。
“口袋富了,心气顺了,攀比的风气自然就淡了。大家更看重的是实实在在的好日子。”大庙桥村党支部书记马自忠说,“我们将持续擦亮‘大棚里的文明实践’品牌,用更接地气的方式,把文明新风吹进农家小院,融入日常点滴,不断厚植乡村振兴的文明底色。”(马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