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如一日悉心照料身患残疾的妻子,用点滴陪伴诠释“不离不弃”;热心村邻事务,用真诚善举温暖邻里,把平凡的日子过成了最动人的模样。他,就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利通区扁担沟镇同利村农民杨宗林。
用朝夕相伴筑牢爱的港湾
“她嫁给我那天,我就想着,这辈子得让她过得踏实。”这是杨宗林最朴素的承诺,也是他三十多年始终坚守的信念。
妻子因残疾行动不便,从婚后的第一天起,他便挑起了生活的重担。每天清晨,天刚亮,他就起身做饭:小米粥要熬足半个钟头,米粒开花才够软糯;馒头是头一天发好的面,蒸好后他先掰一小块试温,再端到床前;帮妻子穿衣时,他习惯先把毛衣揣在怀里焐热,“刚从柜子里拿出来凉,焐热了穿着舒坦”。给妻子洗漱时,他把毛巾浸得半干,轻轻擦拭妻子的脸颊与手背,生怕重了会让她疼。
傍晚的村道上,也时常能看到杨宗林推着轮椅缓缓前行的身影。轮椅被他擦得锃亮,垫子上铺着妻子亲手绣的碎花布。“往南走点,那边有片杨树林,风凉快。”一路上,他絮絮叨叨地说着家常,妻子嘴角则挂着笑。偶尔遇到村里的小孩跑过,他总会提醒“慢点,别撞着你阿姨”,孩子们便停下来,脆生生地喊一句“杨大爷好”。
每逢村里放电影的夜晚,更是夫妻俩的“小节日”。杨宗林提前半小时忙活,为妻子找干净的外衣、在轮椅上垫厚棉垫,再小心翼翼地将她抱上车。电影开始后,他一直守在轮椅旁,妻子笑,他也笑;妻子困了,他就让她靠在怀里,直到散场才慢慢推她回家。村民们说:“老杨带媳妇看电影的身影,比电影里的故事还动人。”
以热忱之心温暖乡邻岁月
“他的心啊,热得像夏天的太阳。”村民们常这样评价今年已59岁的杨宗林。在杨宗林看来,村里的事就是自家的事,这份朴素的想法成了他热心助人的源动力。
村里开展环境卫生整治,他总是最早到场。天刚蒙蒙亮,村口就能听见“唰唰”的扫帚声。哪家老人搬不动柴火,他放下手里的活就上前帮忙,三两下把柴火码得整齐。清理路边垃圾,腐叶和污水混杂,气味难闻,别人都避开,他却挥起铁锨干得最起劲,“清理干净了,下雨天就不积水,大家走路也方便。”两个钟头下来,胳膊磨红了,他只是憨厚一笑:“没事,习惯了。”
村里举办活动时,更少不了他。桌椅沉重,杨宗林总是第一个伸手;布置现场时,他会细心地把前排椅子往中间挪,让老人看得更清楚;活动结束后,他留下来打扫、收拾,直到把一切复原,才悄悄离开,从不提一句辛苦。
这些年,杨宗林还经常帮助孤寡老人干农活,给留守孩子补衣送书。村民们说:“杨宗林不爱说大话,但谁家有事,他都会搭把手。”渐渐地,他成了村里人心中最可靠的“主心骨”。
于细微之处闪耀精神之光
三十多年来,杨宗林没有豪言壮语,却用日复一日的坚持诠释着“责任”与“温情”。对妻子而言,他是无微不至的“守护者”;对乡邻,他是默默付出的“暖心人”。
“她跟着我过日子,我就得对她好。邻里一起生活,帮点忙是应该的。”杨宗林说。正是这种发自骨子里的质朴,打动了身边的每一个人。如今,村里的年轻人学着他的样子,主动帮老人干活;孩子们见到他,总会喊一声“杨爷爷”。
就像村头那棵老槐树,杨宗林默默无声,却始终以坚韧的根系和浓密的枝叶,为身边的人遮风挡雨。正是这样平凡却闪光的人物,让“好人”的种子在这片乡村大地上生根发芽,也让乡风民风更淳朴、更温暖。(郭雨芃 王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