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铁将军把门”、书籍蒙尘、阵地闲置是困扰基层文化建设的普遍难题。如今,在中卫市海原县17个乡镇、148个村的150家农家书屋里,呈现出的是书籍随人流转动、活动依需求开展、村民因阅读聚拢的生动景象。8月21日,在全区农家书屋培训班上,海原县交流分享了让基层文化阵地“活起来”“热起来”的实践经验。
当天,在西安镇西安村的农家书屋里,五年级学生张晓英正和七八个小伙伴在暑期公益美术课上认真学画。“一放暑假我就会来村里的农家书屋,这里不仅有书看,还有暑期托管班,能学画画、乐器!”张晓英开心地说。
同样在这一天,关桥乡关桥村的农家书屋里,爱好刺绣的村民秦秀莲正在翻阅美术书籍,她表示:“想让自己的刺绣作品图案更加丰富,更有美感。在农家书屋看看书,总能让我找到艺术灵感。”
事实上,海原县的农家书屋也曾面临信息化冲击和管理薄弱的双重挑战,许多书屋一度沦为“摆设”。海原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丽萍说:“通过深入调研,群众对实用农技、亲子阅读和精神文化的渴望从未消减。”为扭转农家书屋“重建设、轻管理”的痼疾,海原县采取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创新实践。
海原县构建了权责清晰的“县考核、乡负责、村落实”三级管理机制,着力破解“门难开、书难借”的困局。在县级层面,将书屋工作纳入乡镇年度考核,通过月度督查、季度通报的刚性约束倒逼责任落实。在乡镇层面,由宣传委员牵头,指导专干每月下沉各村,确保政策落地。在村级层面,创新推行“1+N”管理模式(1名村干+党员、青年志愿者等),使书屋管理从“随意开放”走向“规范运行”,为乡村书屋的持续发展筑牢了根基。
全县遴选关桥村、西安村等4个基础好的书屋作为示范点,给予资金、资源、人才倾斜,打造“传统文化+”“红色文化+”“非遗+”等主题空间,创新“阅读兑积分”机制,开展“农家书屋夏令营”“七彩假期”等特色品牌活动。通过总结提炼“开放有时间、管理有制度、活动有特色、服务有温度”的“四有”标准,并建立阶梯奖励和“结对共建”机制,让薄弱村学有榜样、赶有方向,形成了比学赶超、全域联动的良好局面。
同时,海原县打破“一书屋一空间”的固定思维,大胆采用“主阵地+延伸点”模式。在村卫生室、党群服务中心等设立“流动书架”“阅读角”,让书籍嵌入村民日常生活轨迹。针对18家位置偏、人气弱的书屋,果断与村文化活动室、图书馆分馆等整合,共享场地与人气,实现“办事顺便能看书、串门就能碰上书”。同时,建立“图书流转”机制,乡镇每月轮换、县域季度展书,让有限藏书流动起来,效益最大化,真正实现了“群众在哪里,书籍就到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