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利通区古城镇新华桥村,脚下的柏油路干净整洁,两边特色民宿的木质门廊爬满蔷薇,露营地炊烟袅袅,空气中飘着烤肉的焦香与青草的清新。
这个户籍人口3601人的村庄,如今家家户户的账本上都记着“幸福账”,昔日压在新人肩头的“彩礼包袱”,早已变成记着文明新风、产业增收的“文明账本”。
而以产业发展筑基,靠文旅融合添彩,新华桥村不断上演着移风易俗的生动实践。
婚俗革新:以文明新风涵养幸福底色
“以前谁家嫁姑娘都要问彩礼给多少,现在啊,都比谁家彩礼少,门口游客多。”聊起村里的变化,“黄河栖院”民宿老板闵桂芳笑声不断,“我的民宿还是村上‘新红娘’志愿服务队的一个‘宣传站’,现在村上有打算办喜事的,都会先来我这拉家常,我也会给他们讲讲‘零彩礼’‘低彩礼’的典范,把移风易俗的政策宣传出去。”
转变源于村党支部创新推行的“三治融合”机制:以党建引领“定规矩”,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制定《村规民约》,对婚丧事宜流程、礼金数额、酒宴规模等进行刚性约束,同时还吸纳老党员、新乡贤等组成红白理事会,对婚丧事宜实行“事前报备、事中监督、事后评议”,组建“新红娘”志愿服务队,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移风易俗宣传长廊等阵地,创作推出《说媒》等接地气的移风易俗优秀作品,让“轻彩礼、重感情”理念家喻户晓。
“我的三个女儿出嫁时彩礼均未超过3万元,省下的钱成了小家庭的创业启动金;去年儿子结婚时,亲家主动提出零彩礼办喜事,现在四个小家庭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身为村上“新红娘”志愿服务队的一员,村民余淑琴更是村里“低彩礼”嫁女的典范,“今年推行礼遇政策后,农资有补贴,租金有减免、创业有支持……彩礼平均降到6万多元。”
产业筑基:用多元增收筑牢文明根基
观念的蝶变,离不开经济基础的托举, 当村民从“比彩礼”转向“比发展”,新华桥村的产业振兴之路,正为文明新风注入持久动力。
走进村西头的灵芝生态园,村民余斌正忙着给游客讲解灵芝种植技术。这个集餐饮、住宿、采摘于一体的产业园,每年吸引8万余名游客,带动周边200多人就业。“以前村民比谁家彩礼高,现在比谁家大棚收成好、谁家门口游客多。”余斌说。
新华桥村构建“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得“租金”、务工就业得“薪金”、入股分红得“股金”的“三金”机制,带动产业链延伸,形成以稻米、有机蔬菜、特色瓜果等农产品为基础,以灵芝八宝茶、灵芝果醋、鲜食蘑菇、红枣切片等深加工农产品为延伸,以冷链储藏、物流运输为通道,以电子商务营销为渠道的现代农业全产业发展链条。
经过产业升级,新华桥村让448座日光温室、230座拱棚、980亩露天蔬菜连片成海,从单一粮食种植到“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电商销售”全产业链布局,新华桥村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万余元,产业兴旺为乡村振兴筑牢了"压舱石"。
文旅赋能:让田园风光成为“诗与远方”
“上午带娃采摘瓜果、中午在民宿围炉煮茶,晚上露营地看电影吃火锅,一天玩不够!”游客张晓琳在树野露营地点赞。森系帐篷错落林间,家庭聚会的烧烤香与吉他弹唱交织,营地负责人张明智介绍:“今年五一假期,通过利通区举办的文旅促消费系列活动,每天的营业额超2万元。”
“旅游饭不是大锅饭,而是生态饭。”在新华桥村党支部书记陈奇介绍说,依托滨河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优势,结合特色资源和传统文化脉络,村里建设了文化大院、篮球馆、休闲步道,还配套游客接待中心等公共设施,引进企业投资打造“大河畔归山”民宿集群,将17家民宿、2个研学基地,“夏拾光”“星空夜宿”等露营地串点成线,村里接连举办农民丰收节、红枣采摘节等活动,彻底将农业资源转化为文旅优势。
今年至今,新华桥村已累计吸引游客3.5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80万元,让“田间地头”变身“流量势头”,为文明乡风培育注入文旅新场景。
如今的新华桥村,既有温棚里的丰收歌,也有露营地的夜经济,更有新婚夫妇“零彩礼”“低彩礼”证书上的温暖印记。这个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的村庄,正以“产业旺、生态美、乡风淳、百姓富”的崭新姿态续写着文明新风促振兴的塞上诗篇。(张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