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水权改革精算每一滴再生水价值,土地权改革从“沉睡资源”到“千万产值”,山林权改革让万亩林地掘出“绿色黄金”,碳排放权改革将低碳行为转化为“碳收益”……银川市有的放矢推进“多权融合”改革向更深层次迈进、向更宽领域拓展,推动资源要素合理流动、高效配置,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注入新动能。目前,银川市“六权”改革一体化服务平台累计交易突破28.5亿元。
废水“再就业” 解城市缺水之困
阅海湖畔,鸥鸟翔集,一泓碧水映照出西北旱区的绿色变革。在这片水域中,上演着滴滴污水化浊为清的“重生记”,展现了市场化改革破解水资源困局的实践路径,体现出银川人民变“废”为宝的治水智慧。
银川市是国家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开工建设的两处再生水工程——银川市第二和第四污水处理厂片区河湖生态再生水利用工程,已于去年7月初投入使用,每天近5万立方米尾水在此重获“新生”回补江河,每年可提供2600万立方米生态补水,成为典农河下游段“第二水源”,以此置换出等量的黄河水用于工业生产,每年可产生45亿元增加值。
今年5月,一场开创全国先河的交易在银川落槌,等量置换的黄河水在中国水权交易所和银川市“六权”交易平台挂网,宁夏中环光伏材料有限公司、宁夏鑫晶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天通银厦新材料有限公司3家新材料龙头企业,以0.728元/立方米的价格,分别购得置换黄河水指标50万立方米,这笔总成交额109.2万元的交易,是全国首例河湖生态再生水利用置换用水权交易,标志着银川在全国率先打通“再生水—黄河水—产业用水”科学流转通道,实现了水资源从“单向消耗”向“循环增值”的转变,也是国家支持在黄河流域开展用水权市场化交易的重要实践。
银川市地处西北内陆干旱区,多年年均降雨量不足200毫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再生水所具备的“一水多用、重复利用”特性,能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该市积极探索将再生水引入河湖生态补水、园林绿化、工业生产以及城市道路浇洒等多个领域,目前,全市5座污水处理厂具备再生水输送能力,城市再生水管网已拓展至315公里,每年实现河湖生态补水7000万立方米,再生水利用率高达58%以上,逐步形成了再生水“多领域、多功能、多途径”的多元化利用格局,有效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助力城市绿色循环发展。
此次再生水置换交易只是银川用水权改革成果的冰山一角。近年来,银川市以建设“四水四定”试点市为统揽,全面深化用水权改革,累计完成用水权交易100笔,交易水量达6.95亿立方米,成交金额突破7.14亿元、位居宁夏首位,累计开展用水权收储10笔139.93万立方米,用水权质押贷款9笔,贺兰县用水权抵质押入选全国用水权改革典型案例……银川市切实走出了一条“人水和谐、地水相宜、产水适配、城水协调”的发展新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
寸土“生金” 激活土地多维价值
当兰一生态园的羊驼在贺兰山脚下迎来研学儿童的笑声,当河滩村的闲置农房变身网红民宿接待八方游客,银川的土地权改革正以制度创新打破“片状供地”的思维定式,以盘活资源推动“静”资产再生“金”,让每一寸土地在精耕细作中释放出倍增价值。
“减少73%建设用地报批面积,缩减500万元拿地成本,我充分享受到了改革带来的红利。”兰一生态园工程项目建设组负责人如是感慨。在“改革试点”机制的高效推进下,西夏区深化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点状供地+原地类管理+设施农业用地管理”三位一体土地供应新模式,为兰多多亲子度假综合体项目和蜜多多露营公园项目“点状”供应商业用地24宗6.04亩,配套设施农业用地3.76亩,昔日的老农庄摇身一变为农文旅融合的新地标,解决了企业高投入、长周期难题。
位于银川心脏地带的兴庆区土地资源紧张,高效利用闲置土地、低效用地成为推动发展的关键。如何“破题”?通贵乡河滩村给出了答案。为高效盘活闲置村集体建设用地,村里跨出了土地资源商品化的关键一步,采取“合作联营、村集体建设用地入股、自建自管自用”模式,与企业联合成立宁夏美丽河滩乡村发展有限公司,打造“美丽乡村·黄河人家”特色精品民宿项目,企业每年以土地使用权价格3.3%的比例向村集体支付固定分红收益,村民年人均收入可增加3万元以上,“空壳村”变成了“实业村”,“闲资源”变成了“活资产”,闲置荒地成为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试验田”。
贺兰县新胜村也上演了一出“腾笼换鸟”的好戏,新胜砖厂123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引来乡村振兴特色农旅科技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优质项目,打造集信鸽赛事、科技农业、产后加工与农业数字化管理为一体的现代特色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新增就业岗位300余个,预计实现年营收2亿元,带动当地消费收入5000万元以上。
与此同时,银川在土地供应模式上不断创新突破。近日,宁夏超导泛半导体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竞得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宗工业用地20年使用权,为企业降低了75%的前期用地成本,这是宁夏首宗以“标准地+弹性供应”方式挂牌出让的工业用地,标志着银川市产业用地多元化供应迈上新台阶。2024年以来,市辖区累计出让“标准地”11宗,面积1029.7亩。
山林变身“聚宝盆” 实现“富”与“美”的结合
古枣溪园的欢歌笑语、乡野林间的生态鸡群、萃取瓶内的玫瑰芳香,越来越多实践证明,在保护与利用之间找到平衡点,茂密丛林将成为永不枯竭的“绿色银行”。银川市以深耕“山的资源”、做活“林的文章”、守牢“绿的底线”为发展路径,深化山林权改革,绘就了一幅“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在灵武市东塔镇果园村,有3000亩承载着历史记忆与生态宝藏的古枣园,这里曾经杂树丛生、无人踏足,现今露营基地、网红夜市、林下客栈多元板块竞相落地,“白天游玩+夜间住宿+全季体验”运营模式,打造出“慢行旅游经济带”,为市民和游客解锁多维度的林下休闲新体验,释放出了林下经济潜力。2024年该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8万元,位居全市第二,带动近200名本地村民就业创业,今年以来接待游客近5万人次。
夏日的永宁县望远镇通桥村,朝那鸡在山林中自在觅食,银柴胡在阳光下绿浪涌动,沉寂的山林被悄悄唤醒,成了村民增收的“聚宝盆”。“守着林子就有钱赚,这不是送上门的福利嘛。”村民李大姐在银柴胡种植基地务工,年增收近万元。通桥村的实践,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盘活林下资源的新思路。如今,200亩银柴胡长势喜人,预计亩均收益达5000元,1500只朝那鸡肉蛋直供银川34家社区超市和周边化肥厂、青铜峡铝厂等,“鸡公社”品牌打响了市场。
位于金凤区的宁夏丝路振兴芳香研创产业园,通过流转200亩土地,林下种植薰衣草、德国洋甘菊、大马士革玫瑰、迷迭香等芳香植物60万株,重点发展特色香料植物栽培种植、香料植物产品初加工等,推动形成芳香植物产业链,预计2025年项目产值50万元,进一步带动农民增收。
目前,银川市已摸索出林药、林果、林花、林禽等多种林下模式,发展林下种植2000亩,年林下经济产值达2873万元。下一步,将充分释放山林权改革红利,盘活林地资源,大力扶持林下种植、养殖产业,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路子,让生态价值变现渠道更宽广。
低碳有“价” 释放绿色新动力
贺兰山东麓,葡萄藤蔓在阳光下肆意舒展,每一片绿叶的呼吸都被赋予“碳资产”的新价值;市郊农宅,空气源热泵机组吹出的暖风,正转化为农户手中的“碳收益”;工业园区屋顶,光伏板阵列将阳光转化为绿色电力,每一度电都成为碳普惠市场的“流通货币”……在银川,碳排放权改革正以创新模式重塑着产业发展基因。
今年3月,中粮(宁夏)葡萄种植有限公司179公顷酿酒葡萄园完成碳汇核算,与宁夏清洁发展机制环保服务中心签订全国首个市场化模式开发的酿酒葡萄园种植碳普惠项目协议,预估年碳汇量达1000吨二氧化碳当量,经济价值8万元,标志着银川探索“生态种植+碳普惠”模式正式落地,这一突破得益于全国首个葡萄酒产业碳汇方法学的支撑。银川市作为自治区葡萄酒产业核心区域,全市酿酒葡萄面积27万亩。在此背景下,依托“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园区碳资产评估及示范应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发布酿酒葡萄园种植碳普惠方法学,攻克了葡萄园碳汇量精准测量、价值核算等技术瓶颈,构建起覆盖种植全周期的碳足迹评价模型,为碳汇资产市场化提供了“度量衡”。未来,随着项目推广,有望推动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间找到平衡。
空气源热泵清洁取暖碳普惠方法学是银川开展碳普惠体系建设的初探索,同阳新村作为银川市清洁取暖项目试点之一,自2022年开始实施农宅取暖改造,继去年新华百货宁阳广场购买39吨二氧化碳当量用于“2024年春节大促销”活动碳消纳后,年初泰山石膏(宁夏)有限公司又购得200吨二氧化碳当量用于企业办公场所碳消纳,77户村民领取1.2万元,这是同阳新村居民领到的第二笔碳普惠收益,后续将陆续进账,农村清洁能源发展向“零碳”目标迈出了关键一步。
西夏区怀远路街道富宁村是碳交易的又一典型案例,开创了宁夏农村碳普惠机制推动分布式光伏项目先河。该项目创新采用“碳普惠+光伏”模式,科学核算分布式光伏减排量,并接入全国碳交易市场,估算年发电量超50万度,村集体售电收入约13万元/年、碳排放交易收入约5万元/年,搭建起城市碳市场反哺农村发展的绿色通道,为富宁村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能。
碳中和对于很多人来说遥不可及,“大型活动+碳中和”让其变得触手可及。8月5日,兴庆区完成银川市首笔大型活动碳中和签约交易,通贵乡农宅清洁取暖改造项目34吨减排量,用于抵消兰傒谷商务广场举办的“不象艺术第肆周年音乐”现场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这次探索以沉浸式体验培育公众环保意识,让碳中和推广在大型活动中有了明确的抓手,为“双碳”目标注入全民行动基因。碳中和在公众眼里不再只是理念,而是人们可切身感受到的从承诺到行动的变化。
苏银产业园再生水厂启动建设首个企业分布式光伏碳普惠项目,待项目全部建成后,年均将提供清洁电力约155万千瓦时,预计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635吨,碳交易可产生收益4.7万余元,为苏银产业园绿电园区建设注入新动能,是生态效益量化变现的生动实践。
截至目前,银川市已组织开展4笔碳普惠交易,交易量638吨,交易金额共计47850元。“银川市将出台碳普惠减排量消纳工作方案,构建多元化激励机制和减排成果消纳渠道,激励从企业到个人的自愿减排行为,以碳普惠机制引领绿色低碳新实践。”银川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
资源环境要素是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重要基础性要素。下一步,银川市将聚力开展重点领域改革攻坚行动,持续深化“多权融合”改革,探索开发“多权融合”金融产品,打通“六权”要素纯权属抵质押贷款通道,创新“多权”一单式交易,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与生态环境改善协同发力,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为先行区示范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