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利通区牢固树立大宣传工作理念,以抓好基层宣讲工作为重点,坚持创新打造“理”通凝心大讲堂宣讲品牌,遵循“月月下基层”和“一月一主题”原则,深入偏远村落、田间地头、农家院落,通过“政策理论+案例警示+文艺展演+榜样示范”多样化形式,将党的创新理论、惠民政策、法律法规及实用技术等送到群众家门口,切实打通了理论宣讲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聚焦主题,让理论宣讲“有魂”
“理”通凝心大讲堂以“一月一主题”为鲜明特色,精准锚定核心主题,让理论宣讲富有灵魂,引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在思想的海洋中找准方向,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送核心理论,筑牢思想根基。精心设置党的二十大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态文明建设等主题,组织领导干部充分发挥“头雁效应”,常态化深入分管领域、包抓乡镇以及村(社区)开展理论宣讲,为广大群众送去核心理论,切实筑牢广大群众的思想根基。
送宝贵经验,激发奋进力量。围绕利通区“十场硬仗”重点任务,积极开展“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等主题宣讲,深入一线宣传宣讲全区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与积累的宝贵经验送到群众身边,营造出良好的舆论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使理论宣讲成为推动地方发展的强劲动力。
送服务政策,回应群众关切。坚持将理论宣讲与服务群众、解决困难相结合,围绕群众关心关注的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问题,推出“点单式”宣讲模式,满足群众差异化需求,用心用情用力回应群众的急难愁盼。例如,在扁担沟镇同利村开展“抵制高额彩礼 倡导文明新风”活动中,创新采用“案例警示+文艺展演+榜样示范”的形式开展宣讲,吸引众多群众参与,有效推动了文明新风的传播,让理论宣讲真正走进群众心坎里。
丰富载体,让理论宣讲“有感”
针对偏远村落交通不便、信息相对闭塞、群众生产生活节奏独特的实际情况,近年利通区通过“月月下基层”构建起精准化宣讲体系,让理论春风真正吹进深山、融入农舍。
整合基层阵地,让宣讲“沾泥土”。依托田间地头、廊庭架下、小广场等村民日常聚集点,组建由村干部、乡土专家、致富能手等人员组成的 “挎包宣讲队”“葡萄藤下话彩礼”等基层宣讲队伍,打造 “移动式宣讲站”—— 农忙时跟着村民的锄头走,把政策解读嵌入歇晌的树荫下;农闲时围着篝火坐,用拉家常的方式拆解理论要点。打破“讲堂即教室”的固有模式,让宣讲走出封闭空间,将理论宣讲内容自然融入群众生产生活。
拓宽线上平台,让宣讲“聚人气”。以“理”通凝心大讲堂为牵引,发挥“金花之声”网络微宣讲品牌作用,通过“多彩利通”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平台,聚焦“十场硬仗”、民族团结、移风易俗等内容,制作发布微视频、微动漫、H5等形式多样的宣讲作品30余部,让理论宣讲由“一时一地”拓展为“随时随地”,让党的创新理论和各项政策真正走进千家万户、融入群众生活,实现 “线上线下”双覆盖。
创新话语表达,让宣讲“冒热气”。摒弃以往娓娓道来的单一宣讲模式,创新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抽象理论转化为“庄稼汉听得懂的土话”,发挥“新风尚文明践行团”“秦风艺术团”等基层文艺团队力量,将政策要点融入表演,创编《拥抱新时代》《民族团结开富花》等文艺作品50余部,把理论要点编进唱词、演进剧情,让村民在看表演的同时潜移默化受教育,使理论既“富”在内涵,更“沉”到民心。
建强队伍,让理论宣讲“有人”
围绕专业化建设目标,利通区通过多元组建、精准培育、规范管理,着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理论精湛、群众认可的高素质宣讲队伍。
组建多元宣讲队伍。紧扣理论传播定位,坚持“广泛动员、择优录取”原则,从全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领域,重点选拔政治素质高、理论功底扎实、表达能力强的人员,组建涵盖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先进典型、文艺骨干等不同层次的理论宣讲队伍。截至目前,利通区已经组建区级理论宣讲团10支,乡镇、村(社区)级理论宣讲队20余支,宣讲员总数达300余人,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专业化宣讲覆盖网络。
强化队伍素质提升。聚焦基层理论宣讲需求,建立健全 “需求导向—专题培训—实战锻炼” 的闭环培育机制。定期邀请党校理论专家、区级优秀宣讲员及相关领域骨干,通过专题理论深度讲解、典型案例精细剖析、现场模拟实战宣讲等专业化培训方式,帮助宣讲员精准提升政治素养、深化理论储备、优化宣讲技巧。同时,常态化组织理论宣讲大赛、跨区域交流学习等活动,为宣讲员搭建实战化专业能力提升平台,全面提升队伍的整体专业水平。
健全完善机制保障。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利通区将理论宣讲纳入全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点,健全完善基层理论宣讲制度,研究制定《利通区基层理论宣讲人员管理办法》,构建起“管理—激励—服务”三位一体的全链条保障体系。将宣讲骨干纳入宣讲工作全周期管理,建立动态更新的宣讲人员信息库,通过管理标准化、激励多元化、服务精细化的有机融合,让基层理论宣讲既有制度保障的“硬度”,又有服务支撑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