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地有声 百瑞源二十年质量坚守炼成中国质量奖提名奖-新华网

“质”地有声 百瑞源二十年质量坚守炼成中国质量奖提名奖

2025-09-25 10:04:54
来源:百瑞源枸杞股份有限公司

  那句问话,至今还敲打着郝向峰的心:“现在的枸杞,还敢吃吗?”

  许多年前,面对这样的疑问,那一刻,这个西北汉子脸上火辣辣的。作为一个枸杞人,这句话像一根刺,深深扎进他的心里。是啊,如果连本地人都不敢吃自己家乡的特产,这个产业还有什么未来?

  2003年,农村出身、大学学农的郝向峰,带着最朴素的愿望扎进了枸杞行业:让宁夏的好枸杞卖个好价钱,让农民多挣点钱,让顾客吃到放心枸杞。

  从土地开始,重建信任

  最初的七年,举步维艰。2007年,他的枸杞生意到了生死边缘。“所有家底都搭进去了,能贷的款都贷了。”郝向峰回忆。

  转机来自那个大胆的决定——建宁夏枸杞展馆。那时候,借助文旅兴起的东风,他把枸杞历史文化与产品展销结合起来,终于吸引了各方关注。

  但人多了,质疑也来了:“你家枸杞从哪来的?质量到底好不好?”

  一个个问题,像锤子般敲打着他的初心。没有自己的基地,哪来质量的底气?2009年,他开始与农户合作,以高出市场价50%的价格收购,指望这样能激励农户种出更好的枸杞。

  现实却令人失望。“那个时代,大家的质量意识还不够强,农民首先想的是产量。”即便高价收购,农民仍然更看重产量而非质量。

  2010年,郝向峰在贺兰山东麓开始自己种枸杞。“没有基地,我对质量就没底气。”后来他又到中宁核心产区建基地,一心想种出最好的枸杞。

  种植过程中,他又冒出新念头:做有机枸杞。但当时国家已经取消了枸杞的有机认证,原因是枸杞病虫害多,农残控制难,业界普遍认为“根本做不到”。

  “他们觉得做不到,我们偏要试一试。”2013年,他在红寺堡承包6000亩荒地——只为找一片干净的土地。

  三年历时,百瑞源拿到了欧盟有机认证;而之后的四年难之又难,终于获得中国有机认证。

  锁鲜技术:七年攻坚,只为一粒“能放心吃”的枸杞

  很多年前,在郝向峰刚刚踏入枸杞行业的时候,他就被一个画面刺痛了——农户们将采摘下来的枸杞直接铺在泥地上晾晒,鸡鸭在旁边踱步,风一吹,沙尘漫天。这样的枸杞,就算品质再好,也让人难以安心入口。

  更令人忧心的是,传统制干工艺中普遍添加食用碱,这破坏了枸杞表皮2.8微米的天然蜡质保护层,导致营养流失。还有少部分商家为了节约成本,甚至使用工业碱替代食用碱,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

  2013年,转机出现。郝向峰带着研发团队和新鲜采摘的枸杞赶赴北京。中国农业大学的教授在实验室里,一台微波炉大小的设备,仅1天时间,就做出了锁鲜枸杞样品。

  但从实验室到产业化,这条路远比想象中艰难。

  第一年,他们在实验室摸索基础参数;第二年,定制了中试设备,一次能处理100公斤枸杞——但相对于几千亩的种植基地,这仍是杯水车薪。

  团队开始有人动摇:“这点产量,什么时候才能回本?”郝向峰却坚信:“值得!这事做成了,消费者吃枸杞的方式就变了。”

  那些年,他们成了“季节工”——夏季抢着摘果做实验,冬季分析数据调整参数,来年再继续。从实验室的小设备,到中试设备,再到最终的产业化生产线,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

  技术难关一个接一个:如何控制温度不超过60度,保留热敏性营养成分?如何在真空状态下均匀脱水?如何保持枸杞的天然色泽和形态?

  最棘手的是,枸杞是季节性产品,每年只有几个月的实验窗口。“一年只能试一次,一次只有几个月,一个参数不对,就要再等一年。”研发团队负责人回忆。

  2016年,研发团队终于突破了关键技术——在真空低温环境下,通过精确控制湿度和温度,让水分从果柄处逸出,不再需要添加任何化学制剂。

  2020年,锁鲜枸杞终于实现产业化。当第一条生产线安装调试完成,第一批产品下线时,许多老员工热泪盈眶——七年钻研,这一刻等了太久。

  锁鲜——就是最大程度锁住枸杞果的活性成分,营养更趋于极致的“鲜”。完全颠覆了传统枸杞的形象:色泽鲜红诱人,颗粒饱满整齐,口感清甜营养丰富,最重要的是——真正做到了零添加。

  市场反响远超预期。锁鲜枸杞一经推出,迅速成为“断货王”。更让人欣喜的是,锁鲜技术倒逼了整个产业链的升级。为了达到锁鲜工艺的要求,制定了严格的采摘标准:必须手工采摘,不能带青果、树叶和果柄,必须用通风的竹筐装运,且不能超过10公斤。

  这些标准带来了连锁反应:采摘要求提高了,农民的工资也提高了——从每公斤4-5元提高到7元左右。

  如今,锁鲜枸杞已经成为百瑞源的明星产品,累计销量超过200万瓶,每年保持30%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它开启了枸杞“时尚化、零食化、年轻化”的消费新场景,让古老的枸杞焕发出新的生机。

  二十年质量坚守炼成中国质量奖提名奖

  2025年9月16日,在古都南京,郝向峰代表百瑞源领取了中国质量奖提名奖——中国质量领域的最高荣誉。

  “这不是终点,是新的起点。奖牌可以拿走,但对质量的坚持,永远不能松。”郝向峰说。

  回望来路,这条质量追求之路,百瑞源从未停歇。

  2014年,百瑞源首次获得“银川市市长质量奖”。那时,他们凭借的是全产业链的初步构建——从种植基地到加工车间,从科研创新到市场开拓,百瑞源已经搭建起了质量管控的基本框架。

  但郝向峰很清楚,这只是一个开始。“市长质量奖是对我们阶段性工作的肯定,但距离真正的卓越质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此后的两年里,百瑞源在质量管理上持续深耕。2016年,他们荣获“自治区质量奖”。这一次,获奖的关键在于他们在科技创新和种植技术上的突破——欧盟有机认证的获得,锁鲜枸杞技术的突破,都成为重要的加分项。

  他们在田间地头推行标准化种植,在车间厂房实施精益管理,在研发实验室攻克技术难关。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质量标准;每一个员工,都将质量意识深植内心。

  “质量不是检测出来的,而是生产出来的。”郝向经常这样告诫员工,“我们要做的,是在每一个环节都把事做对。”

  获得中国质量奖提名奖,既是对过去二十年坚持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发展的鞭策。获奖后,郝向峰反而更加谨慎。“成就一个品牌可能要二十年,但毁掉它,可能只要一瞬间。”

  他将获奖视为新的起点。在获奖后的第一个月,百瑞源就启动了“质量再出发”计划,全员学习质量管理知识,每个部门都要提出1-3个质量改进方案。

  更值得一提的是,百瑞源将每年的9月定为公司的“质量月”。在质量月期间,各部门都要围绕质量提升开展专项活动,从车间到研发,从生产到服务,全员参与质量改进。

  在他看来,质量不仅仅体现在产品上,服务质量同样重要。“无论是直接面对客户的一线员工,还是在后方提供支持的二线部门,都是一个系统工程中的环节。只有每个环节都做到最好,最终呈现给消费者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才有保障。”

  回顾二十年历程,郝向峰常说:“我们不是有多聪明,只是坚持了最朴素的初心。”

  最早,他只是想让宁夏枸杞卖个好价钱,让农民挣到钱,让顾客买到好东西;后来,他提出“好枸杞可以贵一点”,不是真的要卖多贵,而是要让价值被看见;如今,他把使命升级为:“让中国人吃上中国好枸杞”。

【纠错】 责任编辑:张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