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口区:青年干部历练到田间-新华网

大武口区:青年干部历练到田间

2025-09-28 15:31:34
来源:大武口区委组织部

  “以前在办公室里看报表,总觉得乡村振兴是宏大的政策名词;今天握着锄头翻地时,才真正明白这四个字里藏着多少泥土的温度。”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青蓝学院学员李彪抹着额头的汗珠,望着安康社区共享农场里翻整一新的土地感慨。

  田间课堂践初心,“三同”历练助成长。近日,大武口区近百名青年干部走出机关楼宇、告别理论课堂,将办公桌“搬”到田间地头,以“同劳动、同学习、同成长”为主题开展实践锻炼,在躬身劳作中探究基层治理的“密码”。

  从机关到田间:一场接地气的角色转换

  在大武口区锦林街道安康社区共享农场的田埂上,平日里的“笔杆子”们此刻化身“新农人”:有的蹲在玉米地间,熟练地掰下饱满的果穗;有的手持镰刀,小心翼翼地为西红柿、辣椒藤蔓拉秧清茬;还有的两人一组,踩着铁锹深翻土地,铁锹碰撞土块的清脆声响与此起彼伏的欢笑声交织成独特的“田间交响曲”。

  社区工作人员李慧玲算了一笔账,往常需要7天才能完成的秋收清茬工作,在青年干部们的协助下仅用半天时间就干完了。她感叹道:“这些青年干部,真是帮了我们大忙了!”

  劳作间隙,青年干部们围坐在农场中心的“思源议事亭”,与居民代表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田间座谈会”。“咱们农场的灌溉水管能不能再延长一段?”“丰收的蔬菜除了送困难户,能不能组织一场邻里义卖?”……面对居民提出的建议,学员们认真记录、逐一回应,将群众诉求精准转化为工作清单。这种“劳作+议事”的模式,正是青蓝学院践行“三同”理念的生动实践。

 从书本到实践:一次沉浸式的成长蜕变

  作为大武口区干部教育培训的创新载体,青蓝学院始终坚持“菜单导向式”教学理念,通过搭建“7+X”课程体系,推动干部教育从“课堂灌输”向“实践锤炼”转型。此次共享农场实践,正是学院精准对接青年干部“基层经验短板”开设的特色课程。

  “长期对着电脑屏幕,颈椎腰椎都出了问题,今天挥锄头、掰玉米,浑身的筋骨都舒展开了。”学员宋春阳一边擦汗一边展示自己刚学会的掰玉米技巧。在与社区居民党员志愿者的协作配合中,她不仅掌握了辨别玉米成熟度的诀窍,更了解了农场从荒地到良田的变迁。

  很难想象,充满生机的安康社区共享农场,曾经是一片困扰居民多年的“垃圾场”。据安康社区书记姜宁平介绍,2024年以来,社区党支部创新推出“党员带头、居民参与、成果共享”的治理模式,发动16名党员历时一个月开荒整地,让闲置荒地变身“希望田野”,更构建起邻里互助的温情空间。

  “以前在报告里看到‘盘活闲置资源’觉得很抽象,现在亲眼见到居民通过这片土地收获幸福,才真正理解了基层治理的价值所在。”宋春阳说。

  从实践到担当:一颗深扎根的初心种子

  “基层是年轻干部成长成才的沃土”。此次“三同”实践虽然只有半天时间,却在每个人心中播下了扎根基层的种子。

  学员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持续发扬“脚底板下出真知”的工作作风。青蓝学院工作人员李元润表示:“我们将建立‘田间实践’长效机制,定期回访共享农场,把在这里收集的群众诉求转化为具体的帮扶措施,真正让实践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据了解,大武口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拓展共享农场的党性教育功能,通过“田间教学、实景体验、成果转化”的模式,让更多青年干部在基层沃土中锤炼本领

  参加此次活动的大武口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刘红娟表示,“我们要让青年干部在接地气的实践中读懂基层这本‘无字之书’,把‘大有可为’的机遇转化为‘大有作为’的实绩,让青春之花绽放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的第一线。”

【纠错】 责任编辑:纪桂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