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在庆祝第56届“世界标准日”主题活动上首发研究成果《城市综合发展指数报告(2025年)》。该报告从创新城市、宜居城市、美丽城市、韧性城市、文明城市、智慧城市六个专题,分别开展评估,在国内36个主要城市中,银川位列美丽城市第4位、文明城市第10位。
据了解,该报告首次面向城市层面构建了衔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与国内最新城市工作政策要求的评价体系,既是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体检表”,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导航图”,为城市治理提供了科学量化支撑。
从专题分析看,美丽城市测度聚焦空气清新、水体洁净、土壤安全、生态良好、人居整洁等方面开展评估。银川西有“父亲山”贺兰山,东有“母亲河”黄河,城内湖泊众多,湿地连片,有七十二连湖,80万亩的水面,人均湿地面积全国第一。近年来,银川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实施全方位污染防治、全过程生态保护、全领域绿色转型三大工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建设生态强市。开展PM2.5攻坚专项行动,空气优良天数比例同比上升5.9%。实施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综合治理,黄河银川段水质稳定II类进出。制定印发《“无废城市”建设任务清单》,开工建设西北地区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危废综合处置基地。典农河入选水利部2025年幸福河湖建设名单。深入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银川市水泥产品入选全国首批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名单。强力推进全领域绿色转型工程,全市1-8月规上工业能源消费量同比下降8.1%,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强度同比下降10.8%,西北地区首个“绿电小镇”建成投运,成功入选国家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试点城市。提标提质“四水四定”试点市、国家市级水网先导区,高效节水灌溉覆盖率超50%,完成全国首笔河湖再生水利用置换用水权交易案例,推动“水资源”向“水资产”深度转变。
从文明城市测度专题看,主要聚焦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和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等方面开展评估。
近年来,银川市坚持“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目标要求,升级阵地功能、抓实理论传播、真情服务群众、弘扬社会新风,凡人善举不胜枚举、道德典型层出不穷。目前,全市共有25名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52名“中国好人”、5名全国“新时代好少年”、226名自治区道德模范、57名“宁夏好人”……先进典型示范引领效应不断扩大。深化拓展文明实践探索创新经验做法被收入《中国精神文明建设年鉴》,成功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文明城市“五连冠”。银川市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建立健全民生“十心”实事长效机制,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加快建设品质强市、医教强市、法治强市。坚决打好城乡焕新攻坚战,新启动106个老旧小区改造,启动17处、2644户城中村和6064处危旧房改造工作,推动城市更宜居、更韧性、更智慧。坚决打好增进福祉攻坚战,高质量推进50件民生“十心”实事,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民生支出高达75%。深入实施教育资源优化赋能计划,实施阅海湾高级中学等教育基础项目28个,年度新增学位7100余个,成功入选教育部中考改革试点。成功入选教育部中考改革试点。深入实施医疗健康提质优享计划,加快推进市第一人民医院改扩建等项目建设,市中医医院牵头成立全区中医药创新发展联盟,县级综合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全部达到国家基本标准。
下一步,银川市将继续统筹发展和保护、发展和民生、发展和改革、发展和安全等重大任务,聚焦“双示范市”建设,接力实施五八强首府战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继续团结带领全市各族群众,为建设美丽新宁夏、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宁夏新篇章作出新的首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