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获悉,“十四五”期间,宁夏通过大力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全区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累计下降16.9%,超额完成预期目标,以土地资源的“精耕细作”为高质量发展拓出了新空间。这背后,是一场关于土地资源的“效率革命”,也是宁夏通过“腾笼换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强化处置 唤醒“沉睡”的资产
面对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挤占发展空间的难题,自治区自然资源厅严格落实“增存挂钩”机制,利用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监管系统实现全程监管;另一方面,分类确定盘活目标,联合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检察院建立司法查封闲置土地清理处置联动机制,对涉法涉诉土地推进“快审快执”,有效提升了盘活质效。“十四五”以来,全区处置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高达37.91万亩,2024年闲置土地处置率更是跃居全国第6位。
精准再开发 一地一策“点土成金”
针对情况各异的低效用地,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出台多项专项政策,建立低效用地数据库,并全面推行“一地一策、一事一议”的精准盘活模式,通过自主开发、联合开发、分割转让、出租、收回收购多种政策措施,提高存量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水平。
在吴忠市,一幅历经两次企业破产、面积达103.64亩的工业用地长期沉睡,当地政府将其纳入低效用地数据库后,支持新企业通过资产拍卖取得土地使用权,建成了集智慧物流、能源供应等六大功能于一体的长燃智能物流园。盐池县通过“分类处置+二次招商”,引进企业投资6500万元,将工业园区内20余亩因企业停产而形成的工业“僵尸地”用于建设伴生气净化项目,让闲置厂房和土地重获新生,更实现了向清洁能源产业的转型升级。
低效用地再开发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经济指标上,更深刻影响着社会民生与城市面貌。银川市通过“政府主导+规划引领+政策赋能”的模式,将原昆仑建材城地块成功盘活,用于建设华兴高级中学,新增2100个学位,有效缓解了区域教育资源紧张问题;石嘴山市引导原土地使用权人进行整体开发,将老旧厂区“锅检所地块”改造为书香文苑商住小区,新增住宅336套,优化人居环境,成为政企联动提升城市人居环境的典范。
激活二级市场 畅通要素流动“血脉”
为让土地资源在流动中实现最优配置,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着力健全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二级市场转让、出租、抵押机制,并建成了国家-自治区-市-县四级互联互通的线上交易平台,让土地要素“活”起来、转起来。“十四五”以来,全区土地二级市场累计完成交易2102宗,面积达15.87万亩。市场的活跃直接反映在开发区效益的提升上:2024年,全区开发区工业用地亩均投资强度较2020年增长17.91%,地均税收增长57.10%。
“盘活低效用地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对于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宁夏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十五五”期间,将持续深化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通过加大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力度、强化跨部门协同、开展实地督导等举措,全面推进“盘活增值”。同时,将积极指导银川市、盐池县按照国家部署开展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围绕规划统筹、收储支撑、政策激励与基础保障四大方面探索创新,力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宁夏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