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田间地头的普通农民,到聚光灯下的合唱团员;从零基础学唱的忐忑,到登上全国舞台的自信——中宁县大战场镇红宝村农民合唱团的蜕变,是该县“文化旅游产业+人才”行动计划的生动缩影。
这支队伍的成长,正是中宁县紧扣文化强县与文旅融合目标,以人才之“力”激活文旅之“魂”,推动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新生的有力印证。
“大师”传艺,让“非遗”生根开花
中宁县积极探索“大师领路、骨干扛旗、新秀接力”的人才培育模式,为非遗传承构筑起坚实的人才阶梯。目前,全县已成功培育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非遗传承人46名。他们通过“一对一精培传绝技、一对多普训育新人”等方式,使蒿子面制作技艺、黄羊钱鞭等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有效延续和活态传承,累计培养骨干传承人超过100名。

其中,黄羊钱鞭的教学体系得到系统化开发并广泛推广,深入乡村、校园开展惠民展演和传承活动70余场,覆盖群众逾2万人次,培训学员超千名。
同时,4名乡村工匠通过传承中宁剪纸等“指尖技艺”,不仅让传统艺术焕发光彩,更直接助力群众增收,使非遗成为开启致富之门的“金钥匙”。
“自乐”变“主角”,让群众文化火起来
为激发基层文化内生动力,中宁县构建起“自乐班+文艺团队+文化志愿者”的多元模式。目前,已有800余名在秦腔、器乐、表演等领域具有特长的群众文化人才崭露头角。

此外,中宁县里投入20万元资金,重点扶持10个群众自乐班,让他们能更扎根乡土,唱响新时代的美好生活。140余名文化志愿者主动作为,组建起讲解、辅导、传承等特色服务分队,成为穿梭在文旅服务一线的“文化使者”,成功推动群众从文化的旁观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与真正的受益者。
人才赋能产业,促“流量”变“留量”
在丰安屯文化生态园、黄羊古落等热门文旅点位,“非遗活态展演体验区”已成为游客必到的打卡地。蒿子面制作体验、黄羊钱鞭动态展演、中宁剪纸现场展示等150余场沉浸式互动活动,被巧妙融入游览动线与研学课程,让游客在亲身体验中深刻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宁县创新实践“非遗+景区+节庆+研学”的融合发展模式。在枸杞文化旅游节、农民丰收节等大型活动中,通过非遗技艺展示、文创产品展销等形式,形成了“非遗展演引流—游客沉浸体验—消费转化增收”的良性循环。这一模式已累计接待游客218万余人次,实现文旅综合收入5.08亿元。文化馆职工、文艺爱好者也积极与文旅企业合作,共同推出“演出夜场+餐饮”等特色消费套餐,进一步点亮了夜间经济,释放了消费潜力。
“一批批文旅人才扎根杞乡,已成为文化传承的‘主力军’和产业发展的‘硬支撑’。”中宁县委人才办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文旅+人才”融合发展战略,以更优越的政策吸引人才,更扎实的举措培育人才,更温暖的服务留住人才,为全县文旅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智慧与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