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这么说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我们这么做
在六盘山西麓的隆德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固原砖雕(魏氏砖雕)的传承历史已长达120年。一件件造型生动古朴大方的砖雕作品,活化着人与自然的生命与灵性,延续着久远时光的生活形态。
在石嘴山市,“意在笔先落笔成形”的葫芦烙刻画,形态栩栩如生。穿越久远的时光隧道,依旧留存着古老的文化审美。
……
寻觅宁夏历史,随处可见斑斓、凝重的文化印痕,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丰富而灿烂。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和非遗处二级调研员万亚平说,党的二十大报告多次提到文化自信,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再生资源,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当前我们对“非遗”最好的保护就是要坚持守正创新,促进非遗融入生活、活在当下,实现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不遗余力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12年至2022年的10年间,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由10个增加到28个,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由68个增加到22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由6名增加到22名,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由87名增加到376名。自治区保护传承基地由50个增加到95个,自治区级非遗工坊增加到15个。市、县(区)文化馆设立非遗展示场馆14个,覆盖面达52%。
2017年年底,自治区级麻编非遗传承人张璟来到黄河东岸的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开设麻编培训班吸收村民学员,并成立了非遗麻编手工坊,学员以妇女居多。通过学习非遗技艺,月牙湖乡的妇女们在掌握一门手艺的同时,坚定了自力更生的生活信念,提升了艺术修养,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
“为鼓励更多村民参与,我们免费提供麻绳手把手教,按月进村‘收货’,按件支付工钱。即使做得不好,我们也收,这样大家才有信心跟着学下去。截至目前,麻编手工坊长期稳定就业大约70人,个人年收入最多能达到近万元。但我觉得,村民们在精神、文化上带来的满足,远比经济效益更高、更珍贵。”张璟说。
实践证明,只有不断提高非遗保护水平,积极探索非遗保护与传承发展新模式,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从整体上提升非遗的可见度,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更绚丽光彩。
万亚平表示,作为新时代非遗保护工作者,我们要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科学谋划全区非遗保护工作,线上、线下两轮驱动,创新、融合两翼齐飞,不断提升传承人研发制作多样化、个性化非遗产品的技艺水平,让非遗与现代社会生活融合共生,解答好不同非遗项目保护发展面临的难题,加快推进非遗保护高质量发展,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进程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记者 王刚)
责任编辑:纪桂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