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遗嘱里的爱与温情
2023-04-06 18:05:23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银川4月6日电(记者 谢建雯、苏醒)梨花落后是清明。清明时节,扫墓祭祀、缅怀逝者等传统总会触发人们对生死的哲思。宁夏银川市国立公证处的公证员徐芳也进入一年中工作的繁忙高峰——为市民提供遗嘱咨询或公证服务。

  “最近打电话或上门咨询遗嘱公证的市民明显增多,忙是忙点,但这是好事,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徐芳说,说明大家的生死观和财富观正在转变,法律意识也不断增强。

  徐芳今年43岁,从事公证工作20年,遗嘱公证是她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徐芳看来,过去人们忌讳生前谈论“身后事”,但现在更多人害怕带着遗憾离开,或因财产继承留下家庭矛盾。

银川市国立公证处公证员徐芳为市民提供公证咨询。新华社记者 谢建雯 摄

  今年3月发布的《中华遗嘱库白皮书(2022年度)》指出,避免家庭纠纷、简化继承手续是近年来人们选择早立遗嘱的主要原因。在中国裁判文书网检索关键字显示,2022年我国关于“遗产继承”的纠纷案件超过6000件,其中有遗嘱而产生的纠纷案件只占不到12%。这一数据反映出遗嘱在维系家庭和睦、构建社会和谐、减轻司法负担中正扮演着重要角色。

  “遗嘱不是一张冷冰冰的纸,通过为爱自己的人和自己爱的人做好周全计划,传递的不只是财富,更多是爱与温暖。”中华遗嘱库负责人陈凯说。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经历过朋友突然离世留给下一代的慌乱与琐碎,55岁的陈莉(化名)虽然身体健朗,但却早在两年前就立好了遗嘱——将名下的房产、存款等留给唯一的孩子。“我每天都坚持锻炼身体,不想给孩子添麻烦,这也是我立遗嘱的初衷。”她说。

  除了遗嘱,陈莉还含泪写了一张幸福留言卡,上面铺满自己的经历,只希望孩子少走弯路。“写的时候内心是难受的,也是柔软的。现在说什么孩子不一定爱听,觉得絮叨,但这才是一份更重要的遗产。”陈莉说。

  从立遗嘱人群来看,既有耄耋老者也有青壮年,不管是身体健康的还是病入膏肓的,徐芳都接触过,但更多的还是老年人或重病患者。为了让他们安心度过最后时光,她和同事都是特事特办、急事快办,经常利用午休和周末时间上门服务。

  “我觉得遗嘱公证是件非常有温度的事情,作为公证人员,除了专业的法律知识,更需要耐心、细心和爱心。面对耳背的老人要大声说、健忘的老人要反复说、重症病人要慢点说。”银川市国立公证处负责人张文娟说。

银川市国立公证处公证员上门为一名退役军人提供免费遗嘱公证服务。(受访者供图)

  据张文娟介绍,为让更多老人受益,银川市国立公证处走进社区、村庄,通过普法宣传,介绍早立遗嘱对构建和谐家庭、社会的好处;每年10月为60周岁以上老人、全年为80周岁以上老人免费办理遗嘱公证。

  随着人们受教育程度提高、法律意识增强,尤其是2021年《民法典》的颁布更增强了社会对立遗嘱的认可度。张文娟关注到,当下立遗嘱人群越来越年轻化,遗嘱内容也从传统的房、车、存款等实体财产,延伸到游戏账号等虚拟财产。

  “比如电话号码、车牌号等,不管有形还是无形,原则上只要财产有价值又不违反公序良俗,都可以继承。这是亲情的延续,也是法律能给予社会的温情。”张文娟说。(完)

责任编辑:张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