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罗县:空心变中心 乡村有乐园
2022-07-21 09:46:44 来源: 宁夏日报

  “空心村”是指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大量的农村青壮年涌入城市寻求发展,使得留在农村的人口逐渐减少。同时新建住宅大部分都集中在村庄外围,而村庄内却存在大量的闲置宅基地和土地,形成了内空外延的用地状况,即“空心村”。

  平罗县辖7镇6乡144个行政村,自然村庄点1113个,农村房屋平均空置率达42.3%(部分村庄高达70%),自然村庄点分布零散、基础服务设施不完善、乡村人居环境脏乱差、建设用地利用率低等制约乡村发展的“瓶颈”亟待打破。2020年以来,平罗县以农村改革为抓手,以创建宁夏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县为契机,建设美丽宜居村庄,已规划编制14个“多规合一”实用性中心村庄,统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推行乡镇政府驻地中心村和“一村一庄”发展模式,投资近2亿元推进姚伏镇灯塔村、灵沙乡胜利村、宝丰镇兴胜村、崇岗镇常青村4个高质量美丽宜居村庄建设,通过提升村级管理水平和村民自治能力,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改善村居村貌,探索宅基地改革、农村土地确权等措施,在“空心村”整治上蹚出了一条可操作可复制之路。

通伏乡通城村村集体新建的大棚。

  “空心村”变身“网红村”

  7月18日,在平罗县通伏乡通城村万亩绿色富硒稻渔综合种养基地,鸭群嬉戏、鱼儿翻腾,村民在水渠边撒开大网捕捞鱼和蟹,一幅和美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吸引游客前来拍照打卡。

  通城村党支部副书记马毅见证了通城村从“空心村”到“网红村”的蜕变。2012年实施土地流转政策后,大部分村民将自家的土地流转后搬进城市居住生活,近60户村民的房屋成了空置房,这一空就是十多年。

  近年来,通伏乡将“碎片化”土地“化零为整”,形成集中连片的“一块田”,以通城村为核心区,辐射带动新丰村、五香村等,开展稻鱼、稻蟹、稻鸭等综合种养模式,建设了集新品种展示、新技术示范、绿色农产品生产为一体的万亩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目前,基地面积达16000亩。

宝丰镇兴胜村新村落墙面上绘制的二十四节气墙绘很受村民喜爱。

  马毅告诉记者,通城村借力宅基地制度改革,将闲置的58户村民宅基地收储、房屋拆除,腾退整治后的土地,一部分用于活动中心和家庭农场建设,调整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10亩,村集体分享增值收益18.75万元,剩下的50亩对外租赁,每年租金收入十几万元;村子北边的50多亩地全部建成蔬菜大棚,建成后预计每年增加收入25万元。

  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通城村项目区采取统一品种、统一品牌、统一种养、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服务机构模式,应用稻田养鱼、稻田养蟹、稻鱼养鸭等生态循环种养技术,不仅盘活了土地资源,也为村集体增加收入近50万元。

  “一村一庄” 让村民尽享改革福利

  7月15日,平罗县姚伏镇灯塔村65岁村民张祥来到新房查看装修进度,现代化的装修风格时尚大气。

  “再有十几天就装修完了,独门独院,周围绿化环境也好,真没想到老了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张祥笑着说。

  老张的儿子多次想接他到城里居住,因为舍不得家里的10余亩地,老张一直住在老旧的土木结构的房子里。这次一起搬到新村的还有不少老邻居,几家人共同请了设计公司,精心谋划着未来的新居。“感觉这里比城里生活还要好!”张祥告诉记者。

  曾经,姚伏镇18个村庄的空心率达到38%,为降低空心率,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姚伏镇根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打造灯塔美丽宜居生态新村。

  “我们通过尊重民意、规划先行、打破界限的方式,4次下村调查村民需求,以灯塔村为基础,采用村民自建房屋为主体、政府投资基础设施的模式,共提供6种户型供村民选择。”姚伏镇灯塔村驻村第一书记赵建明告诉记者,预计投入1.48亿元,建设323套高品质居民住房,其中,一层居民住房216套,二层住房53套,公租房54套,实现了村容提升、环境改善、用地集约。截至目前,一期建设177套房屋已全部完工,大部分村民已经开始装修。

  走进宝丰镇兴胜村,68岁的村民黄富林在院子里的菜园浇水,妻子艾慧玲摘下新鲜的茄子和辣椒准备做午饭。

姚伏镇灯塔村即将装修好的民房。

  2020年,黄富林一家搬到村里集中建设的新家园,开启了新生活。“以前在老庄点住,环境脏乱差,路也不好走,一到下雨天就出不来进不去,往年这个时候要收麦子,一下雨只能在家干着急。”黄富林说。

  “现在村里有音响设备,晚上闲了我们就去跳广场舞,我还买了个落地手机支架,和村里的姐妹们跟着网上的视频学健身舞蹈,精神面貌一天赛过一天。”艾慧玲笑着说。

  通过“一事一议”制度,兴胜村利用项目资金将道路全部硬化,各方面设施配套齐全。在兴胜村东侧的施工现场,33套净能零碳住宅已经开工建设,目前房屋已全部被认领。“我家是零散户,看村里集中新建的房屋条件好,住着特别舒心,这次我也买了一套90平方米的房子。”52岁的村民黄学华说。

  灵沙乡胜利村整合各类资源,撬动农民新居建设,改善了村容村貌,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打造出平罗县“一村一庄”样板村。

  “过去住的那个庄子环境不好,垃圾乱倒,一下雨,道路就变成了泥路。”胜利村村民何小玲说,自从搬进了新房,白墙黛瓦、窗明几净,门前道路硬化,太阳能路灯照明,去年还通了天然气,过上了和城市里一样便捷的生活。

  “一增一减”盘活土地资源

  保留村庄填空做“加法”,不保留村庄退出做“减法”。平罗县在“一加一减”中,对25个空置率较高的规划不保留村庄点进行退出整治,涉及农户1125户,累计清理腾退闲置建设用地近3000亩。自2015年启动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以来,平罗县创新建立了农村宅基地“超占有偿使用、转让政府补贴、审批县域统筹、新增多元保障”的管理新机制,出台了农村房屋征收安置补偿暂行办法等配套措施,明确了农户闲置房屋征收的范围程序、安置方式、补偿标准和开发利用方式等,为推进“空心村”拆除整治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制度支撑,同时整合国土整治、农村土地改革、石嘴山市补助资金和县财政配套资金等,为“空心村”全面整治提供资金保证。

灵沙乡胜利村中心广场长廊。

  灵沙乡党委书记杨自飞告诉记者,对“空心村”拆除房屋的农户,主要采取退出宅基地进城居住、到保留村(中心村)置换房屋或新建住房等方式进行补偿安置;对腾退土地主要采取平整复垦、调整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方式进行开发利用。灵沙乡以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为主线,集成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二轮土地承包延包试点等改革任务。通过实行“大分散、小集中、组团式”安置方式,胜利村共插花安置移民34户147人,退出农户户均增加财产性收入7万元。实现了加快移民脱贫致富步伐。同时将宅基地“三权”分置与乡村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对闲置宅基地退出整治后的土地,调整使用372亩,其中:集中规划建设养殖园区2个322亩、建设仓储晒场1个50亩;复垦耕地825亩,给退出农户确权88.6亩,建设移动大棚62亩,并低于市场价格租赁给移民,增加移民财产性收入。

  通过宅基地制度改革,胜利村实现了促进全村产业发展、村庄宜居、农民多元增收、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四大目标。

  “一块田”改革破解乡村发展瓶颈

  据平罗县农村综合改革服务中心主任顾思伟介绍,近年来,平罗县通过建立“优先入市、直接入市、整治入市、调整入市”四种方式,赋予闲置房地退出、置换、转让、租赁、入市等权能,全县累计入市157宗1521亩,土地出让总价款1.02亿元,村集体分享增值收益3322万元。腾退闲置宅基地调整入市69宗185亩,通过租赁闲置宅基地发展设施农业169宗139亩,盘活了闲置建设用地,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益。

宝丰镇兴胜村村民黄富林和妻子艾慧玲在新房里。

  平罗县引导农户按确权土地实有面积通过互换、重划等方式“化零为整”,变零散的“小块田”为连片成方的“大块田”,有效解决了土地“碎片化”问题,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出了可行性办法;同时降低了机械作业和田间管理费用,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率。目前,已在11个村开展了“一块田”改革,涉及农户4200户,面积5.7万亩。

  石嘴山市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中心主任王晓斌分析道,平罗县“一村一庄”建设除了让农民在居住条件上享受到改革福利外,在此基础上开展的“一块田”改革、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等探索,对破解农地“碎片化”问题、改变农民多年来小而散的耕作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有着更为深刻的变革意义。(记者 谢薇 李良 见习记者 蔡莞郁 张适清)

责任编辑:纪桂红